每天下午,我们都会留一点时间评奖当日好孩子,而孩子们会按照惯例,反省自己一天的表现。我们通过日评好孩子的活动,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,同时增强了自信心,潜意识里也会形成良性的求进心。作为一名幼儿教师,一直来,我也是这样做的,然而,在一次奖励活动中,却让我对这样的奖励有了另一种认识。
那是一个周五的下午,例行是日评奖励活动,本来想给每个孩子奖一个“五角星”的,但教室里的“五角星”已经奖得差不多了,我又没有去领新的“五角星”,纸上就留下边角,有点像皇冠形状,怎么办呢?突然,一个想法冒了出来,我何不将这些“皇冠”也作为奖品?于是我又找出了一点“苹果娃娃”,将今天的奖品做了分类,有“苹果娃娃”、“五角星”和“皇冠”,让孩子们自己评价,该如何奖励。结果,对这次的奖励活动,孩子们异常活跃、兴奋,积极性大大地提高了,他们各自都有发言权。我每举起一样奖品,他们就说出这个奖品应该奖谁,为什么要奖给他,等全班都通过后我就将该奖品奖给那个孩子,然后其他的孩子再说出一些勉励的话,希望被奖的孩子明天哪些方面再争取进步。
尝到了一次甜头,以后的奖励活动我就经常来换换花样,真正把奖励权交给孩子们。有时让孩子们互相评比、有时让每一组的小组长来评、有时让孩子自己来评一评自己的表现……形式多样。渐渐地,我发现他们的思维有了明显的飞跃,对各种事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,并敢于大胆表述出来,口头语言的表达也大大提高了,最主要的是学会了欣赏别人的长处,同时知道了自己的不足。
回想当初,我不知不觉进了一个误区,那就是理所当然地把奖励的自主权独揽在自己身上,以自己教师的眼光、意识为标准,去衡量孩子的表现,以致忽略了活动本身的互动性与开放性。这样很容易使孩子产生一种观念,老师的标准就是对的,老师说谁乖,谁就是好孩子,就可以奖“小星星”,慢慢地让孩子形成一种依赖教师,以教师为中心的意念。这不是违背了我们的教育宗旨吗?还好,现在我终于醒悟,走出误区了。